竺可桢
(1890年3月7日—1974年2月7日),气象学家,地理学家,中国科学院院士,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。字藕舫,又名绍荣、烈祖、兆熊,浙江绍兴东关镇人。父亲竺嘉祥,哥哥竺可材,妻子张侠魂、陈汲,儿子竺衡、竺安,女儿竺松。1905年,竺可桢毕业于毓菁学堂。1905年-1909年,竺可桢就读于上海澄衷学校、复旦公学。1909年,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(今西南交通大学)学习土木工程。1910年-1913年,竺可桢考取第二批留美“庚款生”,就读于伊利诺大学农学院。1913年-1918年,竺可桢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,获博士学位。1915年,竺可桢以论文《1900—1911年中国之雨量》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。1917年,竺可桢被接纳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,并获伊麦荪奖学金。1918年,竺可桢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教。1920年,竺可桢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(后为东南大学)地理系主任。1921年,竺可桢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。1923年,竺可桢当选为中国科学社讲演委员会主任。1924年,竺可桢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。1925年,竺可桢任中国气象学会副会长。1925年-1926年,竺可桢任商务印书馆编辑、南开大学教授。1927年,竺可桢当选为中国科学社第4任社长。同年,竺可桢参加中央研究院观象台的筹备工作。1927年-1928年,竺可桢任国立东南大学任地学系主任。1928年-1946年,竺可桢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。1933年,竺可桢参加第五届泛太平洋科学会议中国代表团,做首席代表。1934年,竺可桢与翁文灏等创立中国地理学会。1935年,竺可桢派人设立拉萨测候所。同年,竺可桢任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的评议员。1937年-1949年,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。1938年,竺可桢率浙江大学迁广西宜山,倡立“求是”校训。1946年,竺可桢被选为国际气象学会气候学委员。1948年,竺可桢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。1949年,竺可桢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。1950年-1953年,竺可桢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筹备处主任。1954年,竺可桢陪同陈毅副总理出访波兰。1955年,竺可桢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院士)。1956年,竺可桢兼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。同年,竺可桢当选为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委员会主任。1958年,竺可桢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。同年,竺可桢当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。1962年,竺可桢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66年,竺可桢当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外籍院士。1986年,浙江大学设立竺可桢奖学金。2008年,竺可桢被评选为“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”。著有《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》《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》《物候学》《气象学》等。